第0139章:张举叛乱-《三国轻骑兵》


    第(3/3)页

    还是曹嵩再次上前说道,他说得一点也不假,他甚至没有见过永久,平定黄巾的功劳已经成了过去,永久除了弄了个北军中郎将的虚名,什么也没有得到,他也不免有些同情永久。

    “皇上,各地到处发生叛乱,是由于刺史权小威轻,既不能禁制,又用人不当,所以引起百姓叛离朝廷。应该改置州牧,选用有清廉名声的重臣担任。如此以来,州牧全权负起一州之责,必当倾其全力,剿灭叛乱,皇上也不为一地叛乱而烦心矣。”

    站出来说话的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汉重臣,汉室宗亲刘焉,他看到皇上为派人领兵大伤脑筋,便提出了实行州牧制的建议。他同时也是为自己作想,眼看大汉天下动乱不已,他也想找个地方去过安稳日子,正好交州刺史空缺,他就想谋个交州牧,远离中原,他可以去当个土皇帝。

    自汉文帝以来,汉朝实行刺史制度,由朝廷往各州派驻刺史,负责监察各郡太守,而并不是各郡太守的上级。刺史不常置,甚至连个固定办公的地方都没有,仅仅只是监督各郡太守而已。

    黄巾起事,各州汉灵帝刘宏紧急调派了一批刺史前往各州,协助各郡平定黄巾,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刺史的权力。黄巾之乱后,各地的叛乱不断,有些叛乱州的刺史继续拥有一定的权力。但是这些权力甚至比各郡太守还小,下面要与各郡太守协商,上面一切还得听朝廷三公的指挥。

    而刘焉提出的州牧制,各地州牧就不仅仅只是监察而已,而是直接成为了各郡太守的上级,实际成了一州的军政长官,对上直接对皇上负责,成了名符其实的土皇帝。实行州牧制的直接后果就是诸候并起,汉室宗亲刘焉为一已私利提出的州牧制就这样加速了大汉王朝的覆灭。

    “皇上,如果实行州牧制,各州权力过大,恐怕不利于朝廷诏令通达。成帝也曾改刺史置州牧,官高位重,却无大用,哀帝又将州牧复改为刺史。”

    新任的太尉再次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认为象这样改来改去并没有多大作用。不过他并没有看到此时与成帝时已经大不相同,那时的大汉尚还稳定,而此时的大汉已经摇摇欲坠,如果实行州牧制,无疑会成为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皇上,不妨先在一些动乱的州改为州牧,派资深汉室宗亲任州牧,观其效后,再做定夺。”

    刘焉当然不死心他的建议被大臣们否决,连忙提出了先在部份州试行的方案。这个刘焉,倒也有几份超前意识。他的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刘宏的赞赏,既然是试行,那就从幽州开始。

    “此议甚好!如今幽州张举叛乱,正是用人之机,就命刘虞为幽州牧,如何?”

    对于任命刘虞为幽州牧,大臣们几乎没有任何疑议。刘虞那可是真正的勤政爱民、为官清廉、公正仁和、政绩显著,对大汉朝廷忠心耿耿的好官,且安抚蛮夷、和平相处,连那些游牧民族也深感其恩。

    然而,就是因为刘虞的优点,掩盖了州牧制的弊端,使得朝廷大臣们放弃了对州牧制的反对,导致第一个州牧顺利出台。有了第一个,就不愁第二个,当越来越多的州牧出现的时候,也就是大汉崩溃的时候。

    “那好,就命刘虞这幽州牧,总领幽州军政。命永久为平北将军,节制幽州兵马,平定张举叛乱。”

    既然有了刘虞担任幽州牧,再命永久领兵平定张举叛乱,一切军事行动都在刘虞的掌控之中,这不愧为一个限制将领兵权的好办法,刘宏也就可以放心地去和宫女们裸泳了。

    (各位尊敬的读者大大:欢迎你在百忙之中阅读本书,敬请你多提宝贵意见。你的推荐就是对作者的鼓励,你的评论就是对作者的支持,希望你多多推荐和评论。为了支持作者,请你正版阅读,作者本人在这里给各位读者大大叩首了。本书为作者本人原创作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转载和盗版,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