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君谋初展,贤途始显-《玄孙万历,我,正统明君》


    第(2/3)页

    好一个定海神针!

    好一个砥砺!

    杨士奇瞬间明白了,眼前这个十岁的天子,抛出的根本不是一个可以商议的想法。

    而是一个包裹着“复兴盛唐文治”的这个无可指摘的阳谋!

    拒绝,就是承认自己这三位辅政大臣,没有能力去教导和驾驭一群后进之辈!

    就是在否定自己“帝师”的身份!

    这传出去,他们三人的脸面何存?

    内阁的威严何存?

    杨士奇静静地看着眼前这个十岁的少年君主。

    他的那张稚嫩的脸上,依旧挂着最纯粹的信任和孺慕。

    杨士奇心中长叹一声,缓缓起身道:

    “陛下为国之心,老臣等感佩。然此事体大,涉及国朝官制,尚需拟定章程。容我等回阁中,详议之后,再行奏报。”

    “有劳先生了。”

    暖阁的门被轻轻带上。

    朱祁镇脸上的那份谦恭笑意,瞬间敛去,那双方才还清澈见底的眸子里,重新浮起锐利。

    “集贤馆……”朱祁镇在心中默念着这个名字,嘴角勾起一丝微笑。

    这名字古雅,听起来也足够无害,但为其设定的内核,却是他前世再熟悉不过的东西。

    这哪里是什么翰林院的附属机构,这分明就是他亲手搭建的政策研究室,外加一个直属于他自己的青干班!

    没错,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朱祁镇站起身,在空旷的暖阁内缓缓踱步,脑海中,一幅清晰的组织架构图正在飞速成型。

    三杨再老成,再心怀社稷,终究是旧时代的人。

    他们是大明帝国的“裱糊匠”,只是擅长在现有的框架内修修补补,维持稳定。

    但朱祁镇要做的,不是修补,而是提前要为这艘即将驶入惊涛骇浪的巨轮,更换引擎!

    所以光靠这些老先生是不够的,甚至他们本身就是未来改革最大的阻力之一。

    他必须要有自己的班底。

    一个思想上与他高度统一,能力上足以独当一面,政治上只对他一人负责的帝噹派。

    这,在后世,叫做中枢噹政班子建设。

    而这个集贤馆,就是他班子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曹鼐,状元之才,为人沉稳又不失锐气,是抓总的馆长,可以负责日常运转和政策的细化。

    “刘球,思想激进,是最好的理论核心,专门负责提供打破常规的思想弹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