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2章 向大佬提问-《不系之舟》
第(2/3)页
主持人宣布进入现场提问环节。工作人员拿着无线话筒走向观众席。几乎在主持人话音落下的瞬间,南舟就举起了手,目光灼灼地望向程征的方向。
场内举手的人不止她一个,但当工作人员犹豫着走向她侧后方一位看起来更“像”目标听众的中年男士时,南舟几乎是从座位上微微欠身,手臂伸得笔直,以一种不容置疑的礼貌和坚定,截住了工作人员的目光和即将递出的话筒。
“这位女士,请。”工作人员愣了一下,还是将话筒递了过来。
南舟接过话筒,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但声音却异常稳定,透过音响传遍会场:
“程总您好,非常感谢您的精彩分享。您提到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而是‘有机更新’,要保留城市的独特基因。我的问题是,在这种‘微循环’、‘绣花针’式的更新中,我们如何量化并留住一个社区最宝贵的‘软性资产’——比如几十年老邻居之间构成的紧密社交网络,或者那些看似不起眼、却承载了几代人共同记忆的街角小店、修理铺、早餐摊?”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程征,也扫过在场的所有人,声音里注入了一种真切的情感:
“当更新的首要目的,往往是提升物理空间品质和追求经济效益时,我们这些具体的实践者,又该如何为这些无法用GDP简单衡量的‘社区记忆’与‘人情味’,做出一些实质性的、哪怕微小的努力?谢谢。”
问题抛出,会场有片刻的寂静。
这个问题,太具体了,具体到关乎每家每户的烟火气;也太抽象了,抽象到挑战着传统评估体系。它直指当前城市更新最核心的痛点与争议——发展与保留,效率与温情,硬件与软件。
程征原本平静无波的脸上,清晰地掠过一丝惊讶,随即,那丝惊讶化为了激赏。他调整了一下坐姿,身体微微前倾,靠近话筒:
“这位……设计师,提了一个非常深刻,也非常好的问题。”
他肯定了南舟的身份,目光与她有了一瞬的交汇。“事实上,直到现在,在我们的旧改实践中,对于如何系统性保留和活化这类‘软性资产’,还没有太多成熟、可大规模复制的成功案例。大家基本还是沿用过去地产开发的思维,算经济账、算工程账。国外有一些社区营造的案例很值得借鉴,但国情不同,土壤不同,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们确实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他的语气坦诚而恳切,没有回避问题的复杂性。“但我觉得,城市更新,归根结底,不止是‘城’的更新,实质更是‘人’的更新。这不仅指原住民的安置和需求满足,也指我们这些从业者自身的更新。原本擅长高周转、大规模开发的地产人,现在要转型做精细化、人性化的更新,必然要经历思维转变的阵痛,这是时代给我们出的考题,也是发展的必然……”
第(2/3)页